Sola Fide

Sola Fide

首頁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大自然的權利-綠色宗教/ 林文勇

phot by Vanil-Noir
在生態思想發展史中,有許多基督徒、牧師在一開始就提出深刻思想。80年代,「環境哲學和所謂的『生態神學』也為推動資源保護運動的革命性變革提供了思想基礎」。不過,Lynn White在〈我們的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認為基督教是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106)。Lynn White的論述很明顯地誤解基督信仰並錯誤解釋經文,但這樣的論述在當時的嬉皮年代(反戰、反傳統宗教、反傳統道德、罷課、吸毒……)引起許多迴響,這樣的論述及迴響在當時也被台灣留學生帶回台灣。

此外,這期間也激發了神學家更進一步關注信仰在生態方面的論述。

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這是我的故事...Jeremy Lin 林書豪



弟兄們,我告訴你們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
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
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變成:原文作穿;下同)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啊!你的毒鉤在那裡?
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
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哥林多前書〉15:50-58




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

哲學:歐洲 vs. 台灣/ 林文勇


© Sola Fide
在法國,每年的哲學會考題目都是全國甚至是歐洲茶餘飯後的話題;從歷史的眼光來看,也不難發現宗教及哲學一直是歐美文化的核心。哲學(Philosophy)原意就是愛智慧(philo - sophia),內化成一個人、社群、國家的人文素養與智慧,也幫助有方法地理性思考。在台灣,因為被視為不用、不能幫助賺錢等,所以一直被嚴重忽視,甚至被瞧不起,這樣的瞧不起甚至讓人忘記其實「哲學」是一個專業學科。哲學應該是最難的學科,且作為思考方法(如邏輯),它是各學科的基礎;作為反思、批判、愛智慧,它是各學科的提醒及目的。
************

2015年法國哲學會考題目:
série L(文組)
1.Respecter tout être vivant, est-ce un devoir moral?
尊重所有活著的存有,就是道德義務嗎?
2.Suis-je ce que mon passé a fait de moi?
我是所有我的過去所造成的嗎?
3.托克維爾,美國的民主(片段)

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大自然的權利-綠色哲學: Peter Singer & Tom Regan


關於生態思想史這堂課與動物權利、生命主體等概念,你不能不知道Singer及Regan這兩個人。不多說了,柯老師有寫文章專述喔…

〈應如何對待動物:對動物倫理之基礎與原則的一個反省〉







http://taiwanchristians.blogspot.tw/2011/11/blog-post.html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英國〈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是「權利」發展史上最早的立法


2015年6月15日是英國〈大憲章〉(1215.6.15)頒布八百週年。英國〈大憲章〉又稱為〈自由大憲章〉,是「權利」發展史上最早的立法,其中第39章衍生成法律「人身保護」的觀念。

被譽為全球法治基礎來源......至今仍對英國乃至國際帶來重要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幾個精神包括,國家治理必須建基於法治,國王也必須遵守法律,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必須有公平的審理才能定罪。......


第39章寫著: 「任何自由人不得被捉拿、拘囚、剝奪產業,放逐或受任何損害。除非受同等人之合法判決及本地法律所允許」。

(引自雷敦龢(英國大憲章今譯〉)


大憲章(維基)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柯志明教授,〈正義要求死刑〉/ 林文勇

關於死刑的存廢或是否符合正義,柯志明老師針對主要爭議的10點(如以下)進行論述。論證綿密嚴謹,可能剛看起來會有些吃力,不過寫得很清楚及深刻。中國人權作家余杰對此文的評價應該是非常貼切的:「柯志明老師的死刑論述是我所見華人世界中最深刻的,可惜主張廢除死刑的那些進步人士都不願瞭解和思考」。
 

〈正義要求死刑〉柯志明教授 20150609 講於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1. 死刑個案不正義不能否定死刑為正義的刑罰
2. 報應是刑罰的正義要求
3. 唯有死刑才能相稱地報應惡意謀殺人命的罪行
4. 社會環境與人格心理不是刑罰的主要根據
5. 終身監禁並不更尊重生命權
6. 人的生命權不是絕對的
7. 刑罰都有嚇阻的功能
8. 國家有設立並執行死刑的權利
9. 正義報應限制不義報復但也滿足報復情感
10. 天國法則不宜強行於人間



點擊閱讀:〈正義要求死刑〉柯志明教授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柯志明教授,〈基督徒的生態職責〉/ 林文勇

如果基督信仰是生態危機的根源,那台灣當然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基督徒甚至約只佔人口3%,可是台灣的生態災難卻比歐美等基督教國家更慘(絕人寰),為什麼呢?...... 究竟,生態危機之根源問題是什麼呢? 理性上,這最根源性的問題也應該是最重要的問題,也因此是最應該去關心及了解的問題。

「是十七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世俗主義將世界從上帝手中「解放」出來後,現代人才肆無忌憚地踐踏大地並惡待其中的受造物。換言之,生態災難是伴隨著基督信仰被唾棄與式微以及無神論、唯物主義等世俗主義文化之壯大而來的,信奉無神論的共產國家(如中國)肆無忌憚地破壞大地、製造各式污染就是最好的明證。」
引自(柯志明,〈基督徒的生態職責〉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柯志明教授,〈不可害死人〉/ 林文勇

現代人喜歡講人權、人權至上,不喜歡講人的生命有什麼神聖性,甚至以此為恥。然而,當我們面對人的死亡時,特別是深愛的人的死亡,我們的驚恐、哀慟、敬畏、肅穆皆不是因為人權的緣故,而是我們心靈深處對「人生命的神聖性」的回應吧。默默盼望,因著神聖的保障,所有痛苦、挫折、犯罪、不堪都被超越了,將來在另一個世界大家繼續相愛下去。

柯志明,不可害死人〉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柯志明教授,〈死刑不合理嗎?〉/ 林文勇

因為死刑是基於正義的報應而不是出於仇恨的報復,執行死刑的執法者並不在報復死刑犯(他們基本上互不相識,也素無冤仇),而是執行法律的正義要求。國家透過這個刑罰清楚宣告,法律保障生命的重大價值以及侵犯者要付出的代價。它涉及的不是私人的恩怨,也不是受害者或社會大眾的情感,而是客觀的價值以及創造、展現、維持這些價值的整個社會秩序。
……死刑同時也是一種宣告,它宣告當一個人做出什麼行為時,他就喪失存活於世的權利,因而社會有權利取消其生命。一個知道有死刑的人仍然做出該被判死刑的罪,這表示他的罪行是一種自我貶抑,一種生命的自我否定。

引自 柯志明,〈死刑不合理嗎?〉,《獨者》第十九期
全文亦轉載於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大自然的權利-Albert Schweitzer(史懷哲): 敬畏生命是道德的基礎/ 林文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5%8F%B2%E6%80%80%E5%93%B2
大自然的權利-Albert Schweitzer(史懷哲): 敬畏生命是道德的基礎

1905年,Schweitzer為了成為醫生去非洲服務,放棄了大學教職(哲學博士、神學博士、風琴演奏家);他說因為「上帝告訴他,要他去那裏」。在非洲行醫時仍一直在思想困擾他多年的問題: 何為「倫理體系的最堅實的基礎」? 有一天行醫途中,突然間,「敬畏生命」這個概念進入他的意識,那是「面對一種巨大而神秘的力量時所產生的敬畏或謙卑意識」。(p73)

回應: 我認為,那使Schweitzer毅然決然放棄現實成就並將生命奉獻給偏遠、危險、物資缺乏地方的窮苦人的那個理由,與他不得不敬畏生命的理由,應該是同一個理由。他相信在所有生命背後、在自己的意志之上及在道德基礎之上,有一個超越所有並巨大到使你不得不謙卑、不得不敬畏的具體存在。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你們的生命是甚麼?你們原是一團霧氣...


面對意外、早逝、自殺等死亡議題,我們常感慨要把握每天、還活著就有機會、活在當下、把握時間等。只是,時間、機會又能等我們多久?……

事實上,把握時間(/生命)不都有意義,重點是把握生命去做什麼? 何況生命得以平順或只是持續下去也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因為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更要去思索: 之所以要珍惜生命而得以可能去實現的生命目的是什麼? 這樣的生命目的展現著什麼樣的生命意義以至於需要珍惜,甚至朝聞道夕死可矣......

「嗐,你們說,今天或明天,我們要往某城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其實明天的事你們並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你們原是一團霧氣,出現少時,隨後就不見了。你們倒應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雅各書4:13-15)




http://www.luke54.org/view/1060/6777.html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生態思想史(二) -大自然的權利: 謬爾(John Muir, 1838-1914)/ 林文勇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tbm=isch&tbs=rimg%3ACRXnGNX_1suRGIjgZDQAWaUjb0OQM8mwIungdZ7EmBWYWitSgsoUBIR_1PIXkK9a21Gn4Ientsi1WMv4ZxcyXeW8kF1CoSCRkNABZpSNvQEaaBH5u8vD0aKhIJ5AzybAi6eB0RGR794WuBsMwqEglnsSYFZhaK1BH_1CKtfPfgN2yoSCaCyhQEhH88hEaDnexxG22b4KhIJeQr1rbUafggRg_17msZjh9hAqEgl6e2yLVYy_1hhG2Ofe9PoT7TyoSCXFzJd5byQXUERQEtxTqmo9X&q=John+muir%2C+church&ei=6wpLVZCgNeXVmgW1iYGwBQ&ved=0CAkQ9C8wAA&dpr=1&biw=1440&bih=775#imgdii=o_nRk96zK5-GRM%3A%3Bo_nRk96zK5-GRM%3A%3BSkPZzLz0X4Fx-M%3A&imgrc=o_nRk96zK5-GRM%253A%3BhWIts8VIEit-sM%3Bhttp%253A%252F%252Fredevotionals.com%252Fwp-content%252Fuploads%252F2015%252F03%252Fjohn-muir-photo.jpg%3Bhttp%253A%252F%252Fredevotionals.com%252Fcategory%252Fstory%252F%3B600%3B250
推動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的成立(Yosemite National Park),被譽為「國家公園之父」。
 

自然物不是為人而存在,而是為自己及上帝而存在,有其自身的價值。批評人眼光狹小竟視自己為世界的中心,吝惜於讓自然物享有他們自己的生命。對Muir來說,自然是上帝的聖殿,人在自然中感受並敬拜上帝,環保人士是保護自然的聖戰士。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柯志明教授,〈單愛永恆:不要聽信無永生的人生謊言〉/ 林文勇

什麼才是人生勝利組呢? 讀醫學系? 好工作? 高富帥? 一切順利?...相對地,什麼都不如人、被看不起、22K、不順遂…就是人生的魯蛇嗎?
    然而,如果這一切利益、感情、奮鬥等皆隨著死亡終結了,如果一切不公不義無法被補償並隨著死亡到來無疾而終,這樣的人生有人真的勝利了嗎? 有誰不是魯蛇呢?
「真正的生命教導是教你永恆的真理,真正的生命勉勵是勸你走出這個世界,真正的生命焠煉是讓你在長久的困厄中看輕此生而盼望永生。終極而言,對人的教導、勉勵、勸誡、幫助、關懷,都是為了人能得永恆真理並有永生。若要珍惜把握此生,那也是為了愛永生。若非如此,這一切都無意義」。
 

〈單愛永恆:不要聽信無永生的人生謊言〉/ 柯志明教授

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

西方自然觀念史: 畢達哥拉斯學派宇宙論/ 林文勇

西方自然觀念史: 畢達哥拉斯學派宇宙論

*自然中質的差異依賴於幾何結構的差異。
*事物個別的和全體的成為他們之所是所憑藉的事物本性(nature),就是幾何結構或形式。
*放棄了用事物所有構成的物質或實體來解釋事物行為的企圖,而嘗試用它們的形式,也就是被看成是某種可以給予數學解釋的東西即它們的結構,來解釋它們的行為。
(Collingwood《自然的觀念》,p62-65)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國家地理頻道 《謀殺耶穌》20150403首播



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命和傳道之行,受到社會和政治事件的影響,造成他的死亡,也永遠改變了世界。《謀殺耶穌》要追蹤是哪些事件,引發撼動歷史的大事。耶穌在世之時,西方正處於羅馬帝國的統治,耶穌四處宣揚愛與和平的思想,同時也樹敵甚眾。今天世上有22億人追隨耶穌的教誨,但僅有少數人知道關於耶穌的一些個人歷史細節,以及致他於死的政治陰謀...


以上引文來自國家地理頻道

國家地理頻道 《謀殺耶穌》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大自然的權利:英國自然學之父-John Ray/ 林文勇

生態思想史(二) -大自然的權利:英國自然學之父-John Ray(1627-1705)

除了於1686-1704期間完成三巨冊《植物通史》;1691出版《彰顯受造物中的上帝智慧》自然神學作品,認為受造物不是為了服務人而存在,而是為了榮耀上帝而存在,受造物有獨立於人之外的價值。
由此可見,很早就有反人類中心的思想及作品了。

發現小草的榮耀--植物學之父 約翰.芮(1627—1705) 
河馬教授網站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傳教士為何要將生命最精華的部奉獻給台灣...

傳教士把生命中最精華的部分奉獻給了台灣,還自己建造自己的墳墓。這樣對生命的價值觀與對死亡的坦然並不恐懼,相信是台灣人難以理解也望塵莫及的。

談論死亡一直都是台灣人的忌諱,但為何就是有人在生前就可以很坦然地的面對? 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 這對他們現在的生命有什麼影響?

我相信,這就是傳教士他們對生命意義的信念及實踐,更應該說,因為他們的信仰,使他們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也因此更清楚自己的生命意義並有力量去實踐。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柯志明教授,〈傷痛:由之可通往永生〉/ 林文勇

這真是一個充滿傷痛的世界,我們自己常是受害者,其實也常是加害者;付出愛或被愛都會受到傷害。我們如何來思考傷痛的意義呢? 傷痛有沒有意義? 我想我們都不應該逃避試著從各個角度來好好思想,或一般看法、世界觀、哲學、信仰等。因為傷痛是大家的過去式、現在式也是未來式;而且,遺忘不等於不存在,有時隱隱作痛,甚至莫名消沉。每個人都需要好好反思傷痛的意義並以此裝備心靈,而不是一貫地自認倒楣? 怨天尤人? 燒香拜佛? 因果輪迴? 以名言警句激勵? 找朋友宣洩? 暗自啜泣? 顧影自憐? 狂歡洩憤? 自我欺騙? ……
柯志明教授,〈傷痛由之可通往永生〉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馬薩諸塞自由法典〉:尊重非人類存在物的權利的第一個法律

http://www.pearltrees.com/normacenva/constitution/id8507768#item82720057
生態思想史(二) -大自然的權利: 〈馬薩諸塞自由法典〉(Massachusetts Body of Liberties)

「尊重非人類存在物的權利或人類對它們至少有責任的第一個法律,出現於麻塞諸塞灣一帶的殖民地。『自由法典』”—它於1641 年被州議會接受—的作者是納薩尼爾˙華德( Nathaniel Ward, 1578—1652 )」。(p18)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西方自然觀念史: 希臘宇宙論-愛奧尼亞宇宙論01


http://www.twwiki.com/wiki/%E6%84%9B%E5%A5%A7%E5%B0%BC%E4%BA%9E%E5%AD%B8%E6%B4%BE

愛奧尼亞宇宙論的特徵是: 「無論何時他的信徒們追問『什麼是自然』,他們都立刻將此問題轉換成『事物是由什麼組成的』,或者轉換成『什麼是在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界一切變化之下原始的、不變化的實體?』」
引用自Collingwood《自然的觀念》

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柯志明教授,〈希望在天上〉/ 林文勇

「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需要與渴望的絶不是抽象的邏輯可能性,而是能具體改變我們生命的真實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一種更新、創造的力量,它能超乎我們預料之外地產生新事物,……我們深切渴望、期待這種可能性,因為唯有這種可能性能讓我們脫離不堪的現狀,能給我們活下去又忍受一切的力量與勇氣,以及讓我們仍對此生有意義感」。

柯志明〈希望在天上〉

權利概念來自西方基督教文化

生態思想史(二) -大自然的權利


關於「權利」的討論、著作、實踐、制度化等源自西方文化,
他們多是虔誠的基督徒,本著「人是以上帝形象所造」的信仰,
在各個層面上重視每個作為「人」的權利、福祉、不被傷害等。

主要發起者與重要著作有: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政府次論》
*孟德斯鳩(Charles Montesquieu, 1689-1755)《法意》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72-1778)《社會契約論》(《民約論》)
http://godgivenrights.templeofpeacemaui.com/

大自然的權利-John Howard Moore: / 林文勇



大自然的權利-John Howard Moore: 人並不是一個墮落的神,而是一個有出息的猿
「達爾文主義以及對人類的厭惡是Moore的道德哲學的基調。在他眼中,『人並不是一個墮落的神,而是一個有出息的猿』。事實上,人比蛇還壞;是最鄙俗、最嗜酒、最自私自負……」。然而,在「親緣關係」的基礎上,人可以將其倫理關懷對象慢慢擴及到其他生物上。(p52-53)

回應:立意良好,但理論有問題,具有生態主義常有的矛盾。因為Moore一方面極度貶低人,另一方面又認為人可以改變這一切;然而,人如果這麼壞,又如何有能力改變呢? 改變的力量從何而來呢? 沒錯,如聖經所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且現實經驗上,人確實一方面有天使的特質且另一方面又有魔鬼的特質,但大部分是表現出魔鬼的特質,不是嗎? 而且奇怪的是,大都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又沒什麼力量改變(比如說,懶惰)。……改變的力量從何而來? 從被認定詭詐至極的人自己會比較合理嗎?


http://quagmus.blogspot.ca/2011/09/jeremiah-179.html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西方自然觀念史: 希臘自然觀-有機體


「希臘自然科學建立在自然界浸透或充滿著心靈(mind)這個原理上。希臘思想家把自然中心靈的存在看作自然界中規則(regularity)或秩序(orderliness)的源泉,而規則或秩序的存在使自然科學成為可能」。


引自Collingwood《自然的觀念》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2015年春夏 查經班:《聖經》加拉太書

2015年春夏 查經班:《聖經》加拉太書
靜宜大學 生態館 426 
每週二晚間6:00-7:20

歡迎報名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孫越:福音是好東西 要與好朋友分享

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福音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所以想與你分享。希望可以像孫越一樣活出信仰,像聖母醫院一樣因紀念耶穌基督的救贖而學習耶穌基督去顧念窮苦人的需要,而不只是嘴巴講講信仰而已。

【基督教論壇報】孫越:福音是好東西 要與好朋友分享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生態思想史(二) -大自然的權利: 美國〈獨立宣言〉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eclaration_of_Independence,_with_Firearm.jpg



美國〈獨立宣言〉(1776)宣稱造物者賦予人權利,人民賦予政府有正當權力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權利。〈獨立宣言〉宣稱……有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 人被造而平等,人被造物者賦予一些不可讓渡的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民創立政府,政府的正當權力來自於治理者(人民)的同意。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
英文引自美國在臺協會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西方自然觀念史: 概論-科學與哲學/ 林文勇

西方自然觀念史: 概論-科學與哲學

「對自然事實的細節研究通常稱為自然科學,或簡稱為科學。對原理的反思,不論是關於自然科學的還是其他方面的思想或行為的,一般稱為哲學。……自然科學按順序必須先出來,才會有東西供哲學思考;但是,這兩樣東西聯繫得如此緊密,以至於沒有哲學的開始,自然科學就不能走出多遠;而且當科學家對一直工作於其上的原理有了新的意識,哲學通過進一步給予它出自這種意識的新的堅定性和一致性,而反作用於它由以生長出來的科學。


    出於這個理由,把自然科學排他地指派給一個稱為科學家的人群,而哲學指派給稱為哲學家的人群就不合適了。一個不對他的工作的原理進行反思的人,就還沒有達到一個成熟的人對待它的態度;一個對他的科學從不進行哲學思考的科學家頂多也就是一個打下手的、只會模仿的、熟練工匠式的科學家。一個從未體驗過某種經驗的人不可能對之進行反思;一個從未從事過自然科學研究工作的哲學家,不可能對之進行哲學思考,除非他自我欺騙。

…..19世紀時逐漸形成一種風氣,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分離成兩個專業團體,相互之間對對方的工作知之甚少,並且缺乏同情……。」(3-4)


引用自Collingwood《自然的觀念》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西方自然觀念史-Nature(Inters.org)

學生態思想,先從定義 - 讀重要詞條 - 開始......

Nature / Inters.org

http://inters.org/nature

同步讀Collingwood《自然的觀念》會很有幫助喔
導論
第一節 科學與哲學

第二節 希臘自然觀
第三節 文藝復興的自然觀
第四節 現代自然觀
第五節 這種觀點的結果
第一部分 希臘宇宙論
第一章 愛奧尼亞學派
第一節 愛奧尼亞的自然科學
第二節 愛奧尼亞自然科學的局限
第三節 “自然”一詞的含義
第二章 畢達哥拉斯學派
第一節 畢達哥拉斯
第二節 柏拉圖:形式理論
第三節 柏拉圖的宇宙論:《蒂邁歐篇》
第三章 亞里斯多德
第一節 physis的含義
第二節 自我運動的自然
第三節 亞里斯多德的認識論
第四節 亞里斯多德的神學
第五節 眾多不運的推動者
第六節 物質
第二部分 文藝復興的自然觀
第一章 16和17世紀
第一節 反亞里斯多德主義
第二節 文藝復興的宇宙論:第一階段
第三節 哥白尼
第四節 文藝復興的宇宙論:第二階段 布魯諾
第五節 培根
第六節 吉伯特和開普勒
第七節 伽利略
第八節 精神與物質 唯物主義
第九節 斯賓諾莎
第十節 牛頓
第十一節 萊布尼茲
第十二節 概述:希臘宇宙論與文藝復興宇宙論的比較
第二章 18世紀
第一節 貝克萊
第二節 康得
第三章 黑格爾:向現代自然觀轉變
第三部分 現代自然觀
第一章 生命的概念
第一節 進化生物學
第二節 柏格森
第二章 現代物理學
第一節 舊的物質理論
第二節 它的複雜性和不相容性
第三節 新的物質理論
第四節 自然的有限性
第三章 現代宇宙論
第一節 亞歷山大
第二節 懷特海
第三節 結論:從自然到歷史

學校圖書館有書喔
http://webpac.lib.pu.edu.tw/webpac/bookDetail.do......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生態思想史(二) : 在談論「大自然的權利」前,首先要先了解什麼是「權利」


簡要定義,權利就是被賦予一種合理的身分、權威等可以去做一些作為。權利有分為消極的權利及積極的權利。消極的權利是不被干預的權利,積極的權利又稱為福利權,是他人有義務要幫助你去實行的權利,甚至要立法保障給予福利、制度性保障,如生存權、國民教育權就是積極的權利。
有消極的權利,即不被干預的權利,不等於他人有義務要幫助你。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C_some_rights_reserved_new.svg